【大会主报告摘要】2024“本安亚大”科学大工程报告会
为助力桥隧科技持续发展,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桥隧和交通领域的应用,一同探讨桥隧科学技术创新,弘扬桥梁文化,提升桥隧产业核心竞争力,《桥梁》杂志社联合贵州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贵州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和贵州省公路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定于11月8-11日(8日周五报到),于贵州省贵阳市召开“2024桥隧发展科学技术创新大会暨桥隧创新成果展”。届时,将有来自全国交通主管部门、设计、施工、设备、材料等数百家单位和企业领导、专家齐聚盛会,共同交流,为早日实现交通强国梦,凝聚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邓中亮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通信学会会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20多年来致力于无线定位理论、技术探讨研究与工程实践,破解了长期困扰国际的高精度、高可靠、广覆盖、室内外无缝隙、低成本定位基础性重大难题,开拓了广域无线网络高精度定位新方向,带领我国无线定位研究与应用走向世界领头羊,在国家定位授时导航(PNT)重大战略、重大生产安全保障、远海域重大工程建设等核心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引领位置服务规模化应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共3项,省部级与社会奖一等奖多项,被评为2014年全国十大科学技术创新人物,2016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2020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发表核心论文超200篇,获授权发明专利超百项。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200余人。
摘要:人们80%时间在室内,面向智慧社会的智能驾驶、车联网、智慧物流、公共安全、智慧制造等对位置服务需求爆发式增长。北斗+5G融合已成为国家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重要内容,并成为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和智慧社会最受关注的热点。无处不在、无人不用、无所不需的位置服务需要不同尺度的位置云提供大规模、高可靠、高精度和低成本的时空信息。而卫星、移动基站、短距离无线以及其他时空信息感知手段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怎么来实现广域高精度位置感知和计算成为了世界研究的热点。本报告分析了北斗+5G融合发展需求与面临的技术挑战,重点介绍了单无线G移动通信网)高精度定位、多模态网络融合高可靠定位、天地一体智能无缝定位、广域室内外位置大数据服务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以及“羲和”计划的进展情况。通过对移动通信、广播、无线网和卫星导航等多尺度位置云融合创新,为我国国家综合PNT重大工程及低成本高精度位置服务提供了一条投入少、见效快的建设之路。
万步炎湖南科技大学海洋实验室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获“国家卓越工程师”“时代楷模”“全国杰出专业方面技术人才”“全国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十二五”期间受聘为国家863 计划海洋技术领域主题专家组专家。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长远发展项目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40 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侨界贡献一等奖1项、光召科技奖1项、省部级技术发明及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获授权国家专利1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摘要:海底钻机是开展海洋矿产资源勘探、海底工程地质勘查、海洋科学钻探的重要装备,由于不受海面风浪流和海水水体的影响,它在成本、效率、取芯质量和作业隐蔽性等方面都有巨大优势,已成为海洋地质钻探的重要发展趋势。本报告主要介绍海洋钻探与海底钻机、海底钻机的发展历史、海底钻机的应用情况,以及海底钻机的发展的新趋势等。
龙桂鲁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通信学会量子通信委员会主任,美国和英国物理学会会士,IUPAP量子科技工作组委员,世界经济论坛未来委员会委员,AAPPS Bulletin主编。山东大学理学学士(1982),清华大学理学博士(1987)。1987起在清华大学从教,1989-1993在英国Sussex大学做博士后研究。长期从事量子信息研究,提出了量子直接通信理论,率领团队研制国际首台样机和实用化系统,并成功试用;构造了量子精确搜索的龙算法;提出了对偶量子计算范式。共发表SCI论文400余篇,Google Scholar引用28800余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物理奖、中国通信学会科技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技一等奖、IBM全球杰出学者奖和汤森路透卓越研究奖等。
摘要:量子计算的发展严重威胁经典非对称密码算法,量子通信是一种解决方案。量子直接通信利用量子态作载体,具有感知窃听和防止窃听的能力,实现用量子说悄悄话,保证通信安全。它具有部分隐身通信、保护使用者的能力,并且兼容既有网络,简化业务流程,实现量子增强。本报告将介绍量子直接通信的进展。
周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教育部脑启发感知与认知智能实验室副主任。2020年上海市高层次人才计划获得者。2001年、2006年分获中国科技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周熠在AI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原创提出新的知识模型——知识方程,也是一阶回答集程序设计的奠基人及主要推动人之一,提出了首个刻画遗忘的公理系统,获得首届美国高考数学问题自动答题机器人竞赛冠军等。在人工智能一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这中间还包括在顶级期刊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上发表的6篇长文。长期担任人工智能顶级会议程序设计委员会委员,包括IJCAI、AAAI、KR等等。
摘要:ChatGPT标志着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慢慢的开始。以其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在内容生成,智能辅助等方面已经产生一定的商业经济价值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然而,大模型技术在垂直领域上的应用目前并不太成功。本报告从技术侧分析其原因,并指出大模型在可靠性、可解释性及推理能力等问题上依然存在重大缺陷。未解决这样一些问题,我们提出“1本体3库2引擎”的智能信息系统框架,展示其在数学、金融、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并探讨AI在交通领域落地的可能性。
王献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9年以来一直从事导电聚苯胺的环保合成和防腐技术基础研究,发表论文200余篇,获权国内外专利110件,著有 “聚苯胺的制备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19)等专著,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聚苯胺防腐材料万吨级工业化。2002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支持。2016年至今担任“高分子学报”副主编,2022年起任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副主任。
摘要:导电聚苯胺是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发明的高性能材料,不仅仅具备普通高分子材料中极少见的导电性能,还具有可逆的氧化还原性能,其氧化还原电位高于大部分金属,有望作为广谱的长效金属防腐材料,突破目前锌资源枯竭带来的金属防腐材料的有无问题。本报告将重点介绍导电聚苯胺防腐材料的长效防腐(25年)和环保特征,同时展示20年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与湖南本安亚大新材料有限公司如何通过产学研和应用相结合,解决导电聚苯胺的工业化合成和环保防腐涂料的生产等关键难题,将诺贝尔奖科技成功作为重防腐材料用于桥隧行业,尤其是特大型桥梁、高速公路护栏、机场的长效防腐,推动桥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许湘华贵州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工学博士、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注册一级建造师、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教育培训计划——“百”层次人才,主要专业方向为岩土工程、道路工程的勘察设计、建设管理与科学研究,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获省部级科技奖10余项,其中一等奖3项。授权专利10项,出版交通专著2部,编写省级区域标准5部,发表高水平论文近10篇,对提高贵州省高速公路建设管理上的水准、建设质量以及减少建设安全事故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要:本报告聚焦贵州桥隧工程技术发展,展现了贵州桥隧建设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开拓创新、从无到有进强的奋进之路。以梁桥、拱桥、悬索桥、斜拉桥为例,阐述山区桥梁工程的技术创新及数智赋能精细化建造,详述贵州瓦斯隧道、涌水隧道及最长隧道大娄山隧道的建造技术。展望未来,贵州桥隧将继续以科学技术创新为驱动,在数智化技术引领下,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努力成为中国交通建设新标杆,助力经济腾飞与区域融合发展。
目前世界高桥前100名中有49座、前10名中有4座在贵州;贵州也赢得了“世界桥梁博物馆”“贵州归来不看桥”等赞誉,贵州桥梁的看点不仅体现在高度高、跨度大、设计新、造型美,极具观赏性;还体现在宏伟的桥体与壮丽的山川浑然天成,人与自然完美融合,已然成为了贵州与世界交流对话的一张名片。
从建管养、设计、科研、监理、施工总包、装备制造、桥梁机电及数字智能、材料产品等方面全产业链展示中国桥隧创新技术成就。
3. 各省、市、自治区桥隧建筑设计企业、设计单位、实施工程单位、科研单位、监理单位,质量监督站,桥隧管理、养护、维修公司的管理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行业学会、协会以及土木类院校教师和学生代表等;
桥隧创新汇星城 湘江潮涌立潮头——2023桥隧发展科学技术创新大会及桥隧创新成果展暨《桥梁》杂志编委会、理事会年会成功召开
聚焦新时代 共谱桥隧新篇章——2022桥隧发展科学技术创新大会暨《桥梁》杂志编委会、理事会年会召开
山水之城 以桥为络——2021桥隧发展科学技术创新大会暨桥隧创新成果展在重庆召开
凝心聚力汇长安 弄潮产业新前沿——2020桥隧发展科学技术创新大会暨桥隧创新成果展在西安召开